現任國務卿布林肯(Antony Blinken)今年3月更新報告,再點名24位中港官員損害香港自治,包含14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。
在番茄鬧鐘響起之前,專心學習或工作。但有時候,我們必須選擇居家或在宿舍學習(比如在新冠疫情隔離期或假期),這時又該如何確保專注和高效呢? 這幾乎是每個成年人都會面臨的挑戰。
只要有床存在,結果就是「要嘛你想睡床,要嘛床想睡你」。下午的學習或工作結束後,如果想透氣,就戴上口罩,到外面走走,感受一下遠方春的氣息。家和宿舍,有時不太適合學習或工作,因為很多人發現在家或宿舍根本學習/工作不進去,即使學習/工作了一會兒也是效率低下。睡得太香了,一個下午腦子都不靈光——就是那種你明明醒著,但還是睡著的狀態。早上起床後,離開臥室,穿戴整齊,進入書房,就相當於你進入教室或公司開始辦正事了。
今天,我用文字來分享一下自己學到的一些方法(親身測試確實有效哦)。晚飯後,可以繼續學習或工作,也可以換上性感或「卡哇伊」的睡衣,結束學習或工作,進入居家休閒狀態。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,亦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
看起來沒問題,但是「無貴、無賤、無長、無少」有問題。由此可知,韓愈並沒有完全拋棄駢文,其實八大家都有這種傾向,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論據,指的是所引用的材料是否正確、有效。
舉例來說,A:人類可以活到一萬歲。論證,指的是推導的過程,務必符合常理,這是判斷一篇論說文好壞的關鍵。
說明從師問學不在於對方的年紀大小,而在於他身上是否有你想要學習的大道。「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聽聞大道的時間有前後之分,技術學業各有專精的研究。我的回答是:當然可以,但這就代表這篇論說文結構失敗最後,第六段的結論也很詭異: 聖人無常師: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。
只是平時受到課本「二分法」,這種絕對分類方式,導致對作者的認識有限且偏頗。舉例來說: D:「幫忙買早餐是愛一個人的展現」 E:「小明每天幫小美買早餐」 姑且假設DE兩句皆為真,因為D「幫忙買早餐是愛一個人的展現」,而E「小明每天幫小美買早餐」,所以我們可以推導出「小明喜歡小美」。論證,指的是推導的過程,務必符合常理,這是判斷一篇論說文好壞的關鍵。如果拿A這種不合乎一般常識的謬論,作為佐證「人類壽命較上個世紀延長」的論點,縱使觀點正確,也會因為論據的可笑而不值一哂,有違論據的正確性。
可見,全文的核心是奠基在「聞道先後」上,結果結論卻莫名跑出「術業有專攻」? 也許你可能會說,三至六段所舉的例子,涵括聖人、愚人、士大夫、士大夫之子、巫醫樂師百工之人、精通各項技能的先賢,因此不只可以作為「聞道有先後」的註解,也代表「術業專攻」的詮釋啊。弟子不必不如師(弟子 ≥老師) 師不必賢於弟子(老師≤弟子) 相信大家數學不錯,A ≥B、B≤A,不是一模一樣?是以,弟子 ≥老師=老師≤弟子,兩句內容相同,單純只為求音樂性的節奏美,與視覺性的對稱美,產生華而不實的駢文式湊字數寫法,這根本不是以豐富度著稱的論說文寫作方式。
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舉例來說,A:人類可以活到一萬歲。
論說文三要素 論說文強調的無非論點、論證、論據三者,論點是全文的核心,指的是作者所持的觀點,以〈師說〉而言,期勉大家能從師問學,就是韓愈的論點。看起來沒問題,但是「無貴、無賤、無長、無少」有問題。如果我們推導出的結論是「小明討厭小美」似乎就有違常理,不是理想的論證。回歸正題,現在回頭看看「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」與「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」、「無長、無少」,意思矛盾,自不待言,韓愈自己反對落入年紀窠臼,結果自己卻掉進年紀的漩渦,相當荒謬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?」前面這部分通通針對「年齡」闡發,結論「無長、無少」指的是年齡大小,但是「無貴、無賤」指的是「地位」尊卑啊。
換言之,道在哪裡,老師就在哪裡。怎麼用「年紀」推導出「地位」這個結論呢? 其次,本段還有一個詭異的點。
一下子要管年紀,一下子又說不管年紀,痾...韓先生,你累了嗎?是你自己說年紀大,聽聞大道比自身早,就應該向他學習的......。〈師說〉的論證之失 本文的論點牽涉所處時代背景與個人的立場表述,較無疑義(坦白說是有,礙於篇幅,權且當作沒有)。
然而通篇來看,第一段強調老師的重要性,第二段提出擇師標準(以聞道判斷基準),第三、四、五段批評不從師問學之人的短智,本段舉例說明連孔子也要向他人學習。說明從師問學不在於對方的年紀大小,而在於他身上是否有你想要學習的大道。
因此,主要針對「邏輯推理」上的論證,提出質疑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。論據,指的是所引用的材料是否正確、有效。我的回答是:當然可以,但這就代表這篇論說文結構失敗。
首先,看看第二段: 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「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」說明年紀比我大,聽聞大道應該早於我,是故要向他學習。
這裡稍微岔題一下,韓愈雖然是古文運動的提倡者,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,然而其駢文卻寫得異常好,甚至還有「腴墓銘」的八卦,就是替死者說些名不符實的好聽話,藉此賺點稿費。「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
孔子曰: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」。「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聽聞大道的時間有前後之分,技術學業各有專精的研究。
這也是不合理的論證,原因在於一開始只有給DE兩個訊息,我們必須用既有的材料去做合理的推論。至於論據因為非文章探討核心,故先予以省略。文:教育界走跳 〈師說〉大概是中華民國從長而幼,由老至小,必讀的高中經典選文,時至今日仍為教育部訂十五篇核心古文之一,然而其「落落長」的文言,又放在第一冊,時常讓甫升高一的同學不禁發出一聲「嚇死寶寶」。所以,〈師說〉雖然是韓愈用來提倡從師學習古文的文章,然而諷刺的是,有許多駢文的影子,不勝枚舉,除了前述「生乎吾前、生乎吾後」這一組外,個人覺得最經典的是「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」。
結果後面卻說「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」不需要管年紀大小。同時,我也會稍微指出本文駢文的影子,對。
由此可知,韓愈並沒有完全拋棄駢文,其實八大家都有這種傾向,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。你沒看錯,以古文復興為己任的韓先生,竟用了駢文寫法。
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,亦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?是故無貴、無賤、無長、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